有效经营者的五项修炼

时间:2024-12-05 来源:组织变革

作者:陈毅贤,深圳国泰道合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、CEO,《经营的力量》作者

前言

很多企业做不大,没有盈利,很多时候不是管理不够,而是经营不足。在改革开放初期,我们的企业和西方企业差距很大,于是我们努力学习西方和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。然而,时代变了。如今,多数企业的管理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,管理不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。市场、技术、商业模式等不确定性如影随形,像凶猛的潮水般冲击着企业。

那些倒下的企业,不少并非管理混乱、漏洞百出,反而是管理得井井有条。它们为何还是倒闭了?答案是产品、方向、战略出现了重大失误。简单来说,就是没有经营思维。

那么,如何才能提升经营思维,成为一个有效的经营者?宋志平在《有效的经营者》一书中提出了有效经营者的五项任务:正确选择、有效创新、资源整合、创造价值、共享机制。

我们来拆解这五项任务,助力企业有效经营。

一、正确选择:定战略,选人才

经营者面临的最大挑战,就是不确定性与脆弱性。正确选择是有效经营者的首要任务。宋志平讲过,“战略是一场选择与取舍,战略赢是大赢,战略输是大输”。经营者必须在战略、业务和人才三个方面下功夫,建立起一套选择的底层逻辑,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,引领企业走向成功。

第一,战略。经营者在制定战略时,要突破思维局限,从“有什么做什么”转换到“缺什么找什么”,以目标为导向,缺资金找资金,缺技术找技术,缺人才找人才,选定了方向,就在这个范围内做到极致。

第二,业务选择。在业务选择上,宋志平也谈到“四问”、“四不做”、“四要”方法论。

“四问”是指:自身是否有优势;市场是否有空间;商业模式能否复制;与资本市场能否对接。

“四不做”是指:产能过剩的不做;不赚钱的项目不做;不熟悉的项目不做;有明显法律风险的不做。

“四要”原则是指:风险评估;专业协同;收购团队;执着坚守。

第三,人才选择。毛泽东曾说:“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,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”。战略确定,业务选择完成之后,用什么样的人,就成为企业领导面对的重要问题,用对了人,企业战略就能实现,业务工作就能完成。

如何用人,用什么人,是领导者无法回避的问题。宋志平在用人上有其独到的思维特色,主要有以下三点:

首先,是树立正确的选人观。宋志平认为:“企业中,人是最宝贵的财富,一切都要以人为中心”。

其次,在人本理念的指导下,宋志平提出了两大选人原则:第一,德才兼备,以德为先。第二,选专业主义者、痴迷者。

最后,在用人上,宋志平提出了 “四精五有”素养。“四精”即精心做人、精心做事、精心用权、精心交友。“五有”即有学习能力、有市场意识、有敬业精神、有专业水准、有思想境界。

企业经营者在选人用人时,通过这几点,可以有效做出用人决策。

二、有效创新:有目的,创效益

创新是企业的第一动力,但创新也是个高风险活动。宋志平深知这一点,他说“不创新等死,盲目创新找死”。所以,有效的经营者追求的是有目的、有质量、有效益的创新。

企业创新既要重视高科技,也要重视中科技和低科技,形成一种网络思维,学会连接与联通各种要素,把创新与实际相结合,为企业带来明显效益或创造价值。而一家企业能否有效创新,前提是有一个创新的企业文化。

如何构建创新的企业文化呢?要做好以下4点:

第一,企业经营者是企业创新的灵魂人物,只有具备企业家精神,有创新、坚守、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特质,才能在企业内建立起创新文化。

第二,以人为本,人是创新的关键因素,要尤其重视科技人员,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,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。

第三,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。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,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,对有创新成果的团队或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。

第四,宽容失败。创新是有风险的,企业应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,当员工因创新失败时,不应斥责,而要给予理解和支持,让他们敢于尝试,不怕犯错。

三、资源整合:聚优势,谋发展

企业发展中,很难做到“万事俱备,只等机会”,很多情况都是突然有个机会,但资源往往不足。这时,考验的就是企业经营者的资源整合能力,即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统筹考虑,如何将外部有效资源为我所用、内外资源有机融合放大。

要做到资源整合,首先是观念转变。宋志平在中国建材联合重组实践中提出的“老母鸡理论”堪称经典。在重组过程中,只收“会下蛋的老母鸡”,即在收购时多给予一定的资金,但看重的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。“收购时可以多给一两个月的鸡蛋钱,不能斤斤计较,过两个月,蛋就都归我们了,归根结底对方得到的是公允的价格,我们买到的是重组后的利润。”这一理论在收购近千家水泥企业时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。

此外,在谈判时,宋志平的“三盘牛肉”策略更是打动了众多重组企业。公平定价、留三成股份、留管理团队,这一系列措施既保证了被收购企业的利益,又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。

对于企业而言,在整合资源过程中,需要深入研究并制定适合自身的策略,既要考虑对方的利益诉求,又要确保自身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,从而实现互利共赢。

四、创造价值:满足需求,基业长青

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,企业若要实现基业长青,创造价值是永恒不变的追求。那么,企业经营者如何做好创造价值呢?宋志平提出三个切入点:

第一,苦练价值创造内功。企业生存发展依赖利润,产品市场利润获取至关重要。运用对标法控制成本,与同行优秀企业对比各环节,找出差距并优化,可有效降低成本,提升利润空间。同时,品牌创造价值不容小觑,企业靠持续创新、优质产品与服务塑造品牌,便能获得品牌带来的高额附加值。

第二,善于资本运营。资本运营能推动企业飞速发展,企业可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,快速扩大规模与提升竞争力,优化产业结构。

第三,重视价值管理。上市公司应为股东创造价值,从单纯融资转向关注股东回报,制定长期战略确保股东利益。实施股权激励,使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同向,激发其积极性。进行市值考核,促使领导者重视资本市场表现,提升市值。

五、共享机制:同发展,共繁荣

过去,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激励机制,“激励”这个含义中企业把员工当成雇员,我给你多一点,你给我更好地干,干多了我给你更多,而不是把人真正当成人力资本去平等地对待。共享机制则是把企业当成利益相关者的共享平台,使员工从人力成本过渡到人力资本,身份上是有变化的。

宋志平认为,企业里有两种资本,一种是人力资本,一种是金融资本,现在的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同等重要,甚至更重要。所以,在企业里,我们既要重视金融资本也要重视人力资本。只有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,尊重人力资本,努力将企业利益与员工、经营者的利益深度融合,给予企业人才更好的薪酬待遇与精神地位,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。

那么,如何建立共享机制?

第一,企业经营者既要开明,也要不断转变思想。

我们不应将财富看成固定不变的,而是看成可持续增加的。与员工一起分享财富不是零和博弈,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,将财富“蛋糕”不断做大。

举个例子, 1993年,宋志平接任北新建材厂长一职,他发现员工精神懈怠,不好好干活。经过深入了解,得知北新建材多年没涨过工资,也没分过房子。于是,他问员工:“工资和房子在谁手里呢?”他让大家明白,工资和房子都在自己手里,厂里多创造点儿利润,涨工资、分房子又算得了什么。

再后来,宋志平在厂区挂出两个气球,并在飘带上写着“工资年年涨,房子年年盖”,看起来非常朴素的两句话却洞悉了人心,将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结合起来,从而激发了员工的热情和潜能。于是,北新建材迅速扭亏为盈,改制上市,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建材公司。

第二,采用适合企业自身的方式并形成可行的方案。

在很多企业中,所有者意识到企业需要分享自身创造的财富,但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工具,或者在方法上不会操作。其实,机制也不是一个新概念,清朝时,山西的晋商就有很好的机制,设立了银股和身股:银股就是金融资本,即东家;身股就是人力资本,包括掌柜、账房先生和伙计。到了年底分红的时候,东家分50%,掌柜和账房先生分25%,伙计分25%。晋商们就是依靠着他们的这种机制设计,把生意做得很红火。

而在现代企业中,华为也是一个典型的“财散人聚”机制标杆。华为把财富更多地分给干部和员工,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,还提高了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。

结语

正确选择,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找到机会;

有效创新,赋予企业突破重围的能力;

资源整合,使企业汇聚力量;

创造价值,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;

共享机制,将企业与员工、合作者紧紧相连。

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,不确定性如影随形,但我们不必畏惧。因为我们深知,只要紧紧围绕这五项修炼,不断精进,就能将不确定性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无限可能。